●《火烧圆明园》是我第一部参加拍摄的影片


这是我刚到八一电影厂时,为办公室的王寅老师做模特。她是雕塑家,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在办公室搞创作。

我由总政调配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报到,分配做了特技美术设计。准确地讲,是当时的特技主任柴山林向技术处要的我。我在上美院前,在北京军区美术创作班就和柴山林一起搞过创作。柴山林当时就已经在业内很有名气了。他听说我调配到了八一厂,二话没说就把我领到了特技车间。我们办公室当时的设计人员是:龚玫、佟翔天、王寅、?峰、孙立新、胡斌。

什么是电影特技呢?电影特技指的是利用特殊的拍摄制作技巧完成的电影画面。比如影片中的战斗场面,硝烟弥漫的战场、炮楼上天、战舰起火、飞机坠地、房屋倒塌、火车出轨等,自然灾祸场面,如河堤决口、地震、海啸、火山爆发等等。这些都属于成本很高、难度大、费时过多、耗资巨大和危险性大的摄制任务,是一定要用特技方法拍摄完成的。八十年代中期,中国还没什么数字特技,电脑合成,全靠最传统的设计来解决。什么假透视合成,蓝银幕合成,停机再拍等等特技手法。


这是我上美院前,北京军区组织的美术创作班,我们一起去上城合影留念。其中左二是柴山林,也是我后来的的主任。

电影《火烧圆明园》,是香港导演李翰祥的作品。片子中的特技部分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来完成,带我的是佟翔天老师。佟老师交给我画景的任务,我到图书馆查了一通资料,圆明园的资料照片甚少,我找了一张颐和园長廊的照片代替圆明园,在两张半五合板楞是临摹出了一个长廊拐角,佟老师很满意,我不放心地问:"这行吗?"佟老师说:"放心,加上烟火效果,用摇动的镜头根本就看不出来是画的。"

这就是特技手法中的用平面绘画手法,替代拍摄的实景的一部分,称之为同期接景法。这个方法是特技方法中最常用、最简便的方法,也是我们能显示自己绘画实力的时候。因为学得是国画,我那会儿用水粉表现,其实是挺吃力的。我们一行人把画好的景片和几位特技摄影,置景师傅,烟火控制一起来到了官厅水库八一厂拍摄基地,准备大干一场。虽然城里挺热,可是在水库边上真是挺凉快的。

记得是个黄昏,我们要去拍几个水中爆炸的镜头,我沿着水库走,像是梦游似的,进入深深的空白的感觉之中……天空的桔黄色,均匀地分布一小片一小片鱼鳞般的倒影,在水面上闪烁着。云,一条一条的都很薄,很淡,满天都是这样的云。我想象着TNT,如何在水不可触及的深处,遭遇这巨大冲击波,那些闪烁黄昏余光的磷片们都来不及“啊”地惊叫一声,就将会使腾起水柱砸碎打散……我所看到的这些画面的结尾,是水面上浮着一些被炸死的翻了肚皮的小鱼正躺在平息的水面上。这些倒霉的小鱼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,也许现在是幸福的吧……


就是参考这照片,我完成了第一张以绘画替代实景的景片,在电影《火烧圆明园》的镜头中,这张燃烧着大火的景片也就一晃而过。

我刚上班时,柴主任就对我说:"你就是正规大学毕业生,现在做特技助理期间,也不会在影片上出现你的名字的,你要做好思想准备。"第二部片子好像是一部合拍的片子,内容是731细菌部队的故事,上这部片子带我的是龚玫老师。731细茵部队的情况我是挺熟的,当时在上学的时候我就画过这个题材的插图。

这个电影剧本忘记是谁写的了,但是,有些细节竟然记得一清二楚。其中对一个日军军医的描写,是这样的:他在车厢里用酒精棉球细细地擦着一个苹果,苍白纤细的手指象女人似的不断更换著棉球……他在烈日高台上举着他自己刚刚发明的尿液过滤器,叫台下的一个士兵上台,往一个容器中当众小解了一泡尿。他小心翼翼地把那泡黄的有温度的尿液倒入手中的过滤器中,随后从容地喝下⋯⋯这是多么精彩的电影画面啊!特别是在1985年的时候全国的电影都还带着"帮味儿"。

我当时查了许多东北地区的日伪时期监狱,还画了好多效果图。听龚老师讲,我们可能要去东北看外景,我心里好兴奋啊……可是许多天之后,龚老师对我说:"小呼啊,我们的片子下马了!"我说:"为什么呀!多好的剧本啊!"龚老师严肃地看了我一眼说:"就是本子的问题!"后来许多年之后,很多描写731细菌部队的影视作品,说实在的都不如我85年读过的那个电影剧本。


同办公室的孙立新,他比我早些时候做特技。这是他在李翰祥的《垂帘听政》中的特技现场工作。



<<-----返回目录

呼鸣讲故事